《诊断病理学杂志》
课程思政主要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及改革的各环节加以密切融合,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课程思政要求专业教师准确把握课程知识与思政教育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并在实际教学中将思政教育加以有效渗透。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的关键纽带,对整个医学教育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病理学专业教师已经加大了对学科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进力度,但与目前时代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仍有差距。大多数教师选择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质量的改进上,对学科本身所具备的育人功能,即思政教育则持忽视态度,这就导致中职病理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及职业规划缺乏明确的认知,其综合素养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1]。
一、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引导学生加强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学习,能为我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中职院校病理学专业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可以为学生列举有关建国前与建国后乃至当前我国疾病病谱及死亡率的数据,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的背景下,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大大降低,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产生浓厚的感激之情,并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如,教师为学生讲授病理学的发展简史这部分知识时,还可以列举我国老一辈病理学家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让学生产生身为一名中国人的自傲与荣誉,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激发出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情怀。
二、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
中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育优秀专业化人才的重任,因此,中职病理学教师所开展的教学工作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救助技能,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教师在讲解“死亡”概念的时,可以让学生明白死亡的必然性,当前的医学还有很多许多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对于某些疾病,还没有相关的技术可以阻止病人走向死亡。因此,学生必须需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学会与患者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有效地开导与慰藉,使其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在当前的医学课程教学中,医患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其能灵活地处理医患关系,进而避免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2]。
三、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责任教育
在中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是当前中职病理学教师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日后势必要走向医生这一工作岗位的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非常关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对全社会的健康发展都非常有帮助。基于此,中职病理学教师在开展疾病的病因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城市社区或乡镇开展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人们更好地规避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还能提升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3]。
四、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法治素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进而促进全民法治素质及道德素养的有效提升。现阶段,关于医患冲突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医务工作者自身没有具备良好的法治观念,对患者的权利持忽视态度。因此,中职病理学教师在开展临床病理相关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借助案例教学法,为学生讲述在社会上发生过的新闻事件,如某女性患者到医院做人流手术,主治医生在没有获取其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让多名见习生旁观,同时还以其身体为标本向见习生讲解各部位的名称、特征等,后来该女性患者对医生进行了起诉。通过这一事件,可以使学生明确在当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下,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注意对患者隐私权、知情同意权及生命健康权等权利的维护,从而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妥善处理医患关系。